黄颡鱼

Pseudobagrus fuluidraco   Richardson
   

  125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主要性状 体长,腹面平直,体后半部侧扁,尾柄较细长。头大,稍扁平,背面表皮很薄,有骨质小颗粒突出外表。吻短,圆钝,不突出,上下颌略等长。口大,下位,两颌及口盖骨上有绒毛状的齿带。眼较小,侧位,眼间距隆起。须4对,鼻须末端可伸至眼后,上颌须1对,末端可延至胸鳍基部,颐须2对,较上颌须为短。鳃孔大。体裸露无鳞,头后部亦裸露。侧线完全。背鳍条1,6-7,其不分枝鳍条成为硬刺,后缘有锯齿。胸鳍硬刺前后缘均有锯齿,前缘为36-47个,后缘为11-16个。臀鳍条21-25。脂鳍末端游离,较臀鳍为短,并与其相对。尾鳍分叉。生活时体呈黄色,背部黑褐色,体侧有宽而长的黑色断纹,腹部为淡黄色,尾鳍上下叶各有黑色的纵纹。

生物学

生殖 在黑龙江流域性成熟时期较迟,通常3-4冬龄始达性成熟,在南方一般为2龄。产卵条件需要较高的水温,约在4-5月间产卵一次,至秋季8月可能再产一次,每次产卵数量自数百至上千粒。卵沉性,黄色,直径约1.7毫米。生殖时期内雄鱼肛门后面有生殖突,雌鱼无此构造。雄鱼具有营窝的习性,在沿岸地带水不深而有淤泥粘土处或带粘土的砂质底层建造卵穴,有几个在一起的,也有几十个成群,相隔不远而形成穴群,雄鱼能摆动胸鳍发出微弱声音,雌鱼则在窝底产卵,产卵后即离窝觅食,雄鱼则有在窝附近保护卵和仔鱼的习性,直到仔鱼能自动采食为止。在此期间雄鱼几乎不摄食。
年龄和生长 最大个体可达300毫米上下,重为1-1.5市斤,估计约在4冬龄以上,当年鱼不超过100毫米。由于生活条件的不同,生长的速度相差很大。

生境信息

生活习性 为底栖生活的鱼类,常见于河川干支流和湖泊中,尤喜生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、具有腐败物质和淤泥的地方。白天栖于水底层或石隙中,夜间则四处活动、觅食,冬季多聚在支流深水处。生活条件要求不高,在较恶劣的环境下也可生活,甚至在离水5-6小时之内还不致于死亡。其幼鱼大部分生活在沿岸地带。
食性 是一种典型的广食性鱼类,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,食料多半是底栖无脊椎动物,如水生昆虫幼虫、软体动物、小虾等,一些堕落在水面上的陆生昆虫,也是黄颡鱼的食料,有时也捕食其它小型鱼类。其食性随栖息环境和季节而有所差异。在春夏季常吞食其它鱼的鱼卵。

国内分布

我国除西南、西北和少数地区外,长江、黄河、珠江及黑龙江诸流域各地均大量出产。

经济意义

经济意义 是江河、湖泊中常见的中小型食用鱼。分布广,产量大,且肉质细嫩,少细刺,含脂肪多。但加工价值小,废料所占的比重很大,渔民常有“十斤黄颡,五斤头”之说,所以,市上多划在杂鱼之列,并非贵重的经济鱼。